王海荣:做新时代的油田工匠

  一个人要经历多少次风雨和打磨,才能真正成才?王海荣的答案:一直专注!王海荣曾被授予“全国技术革新能手”称号和“五一”劳动奖章、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称号及陕西省“十大杰出工人”等四十多项荣誉,如今他是延长石油集团首席技师。不久前,他又被评为陕西省“国企工匠”。对于这些荣誉,王海荣说“每一个荣誉都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我的岗位在创新工作室,不断琢磨解决实际问题,带出一支队伍才是我的追求。” 

   

“土专家”从削土豆开始 


  梅花苦自寒香来。王海荣小学未毕业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从木匠学徒到煤矿工人再到1984年进入油田当修井工人,每天的工作都是与管子、捞矛、捞筒打交道。那时候油井打捞工具只有简单的锥子、卡簧捞筒,用力不当容易卡住或扯坏。年复一年,积累了上百口事故井。看到因事故井造成抽油机无法安装,生产停滞,工友要在野外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爱钻研的王海荣常想,为什么我们起早贪黑的干,常常做许多无用功呢,为什么打捞工具在井下抓不住落物呢?他责怪自己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于是下定决心,一定要变成一个维修事故井的行家。他留心观察、暗自琢磨,终于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用自己捣鼓的简易工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985年的一天,李家洼井场,油管断在百米深的油井里,工友们尝试多种传统办法仍然无效解决问题。一筹莫展时,他站出来说:“给我三天时间,我一定要设计出一个打捞工具,把油管打捞上来。”大家很惊讶,一个煤矿工人,又没上过几天学,来油矿才一年多时间,能行么? 

  王海荣把自己关在工房里仔细研究每一道工序和细节,琢磨着事故的原因,画着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草图。他用土豆和萝卜削出工具的形状,然后连夜赶往车间找机加师傅按尺寸加工,自己又在旁边一遍遍解释,终于做成了一套新型工具。第四天一大早,他急匆匆赶到井场,用新工具尝试,看到底能不能打捞上断管。两个多小时后,在大家怀疑的目光中,井下落物打捞上来了。受到鼓励的王海荣,此后更是着迷于此,每天下班就独自一人躲在工房研究琢磨,一门心思的把自己设计的工具雕刻成模型,再按照尺寸比例做成自己想要的实用工具。 

  当工友们夸他能行时,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觉得自己文化底子薄,连机械图都不会画,再遇到更复杂的问题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每次削土豆吧。于是他买来《机械制图》等书籍自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问妻子,主动向子女学拼音、学查字典。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海荣学会了画图,改进的工具也更完善了,不光有打捞工具、帮人改进汽车上的配件,还利用业余时间维修管钳扳手、液压千斤顶等工具。 

   

想法多更要脚踏地


  心想还要行动才能事成。王海荣善于观察、想法多,更喜欢动手试一试,这一试就是四十年。他不但学会了设计,而且还练就了一手焊、钻、刨、磨的硬本领,遇到复杂事故他也能独立设计,自己加工。 

  回想起前些年,王海荣说“没有维修工具,只好向朋友借,缺材料就在单位捡废弃的小配件,业余时间背上几十公斤重的铁疙瘩、钢铊子,步行几十公里到延安、永坪的加工厂求人加工。”现在条件变好了,“王海荣工作室”利用废品加工的工具和设备成为解决油井问题“好帮手”,每年可节约大量材料费用,同时还节约了大量工时费和人力,更保障了生产安全。 

  “小改小革,安全和质量最重要!然后才是经济效益。”王海荣谈起自己的理念时认真讲到。一次施工中,吊卡的螺丝突然松脱,砸向施工的工人,导致现场施工人员头部受伤,缝了54针。他很痛心,反复琢磨,在吊卡上加装了一个吊环,并发明了吊卡锁销,从此,只要加装该设备的吊卡,再也没有发生此类事故。

  由于王海荣设计发明和改良的工具实用安全,他多次被邀请参与大型设备改造。在参与XJ-15D型东风车15吨修井机操作台上的设备改造设计期间,他带领团队把手动支腿改为液压支腿,升降式修井车井架改为自动化收缩,操作室单气门控制改为双气门控制。经过改良后的修井车采用正反转两个离合器绞车滚筒装置,配以轻便可靠的刹车系统,使得这台针对油田浅层油井能源开发而设计的修井作业特殊机械设备性能大幅提高。 

  长期在一线工作,让王海荣养成了好习惯,观察要细,分析要透,想到就做,边做边想。许多坏了的设备从他手中一经维修又可使用;坏了的零件一经打磨重新上岗;作废的材料一经改装在其它地方就能顶上大用处。 

  一直专注于勤奋思考、踏实技改,让王海荣蜕变成蝶。1984年至今,王海荣技术革新98项,获得国家专利21项。其中,抽油杆连接夹头和抽油杆夹抓器获得1998年第七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银奖。他加工改装各种打捞工具四千余套(件),这些工具投入使用后,近千口油井获得重生,创造经济价值一亿三千多万元。2015年6月,王海荣发明的油杆调节器参加海峡两岸全国职工创新大赛获银奖,陕西第三届科技节回收原油装置获得发明创造类铜奖。2016年,他受邀到延安大学化工系,指导大学生参加全国第七届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两个项目获得陕西赛区二等奖和三等奖。 

   

一支俏更求满园春


  “我很想将自己多年来摸索总结的技术和工作经验传承下去。我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只有团队和集体才能汇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2014年9月,“王海荣创新工作室”成立,王海荣的愿望终于走向现实。 

  工作室成立几年来,油田各采油厂技术骨干纷纷登门求教,王海荣不骄不躁,一遍遍将自己心得体会全盘相授,一起潜心研讨技术难题。他还是延长油田承办的采油厂技术工培训兼职教师。在教学中,他提倡“实用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模式,结合生产实践,对处理事故井打捞工具方面进行现场演练、讲解,使枯燥、空洞的理论变得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受到职工的一致好评。 

  在徒弟眼里,王海荣把工作和生活分得很清。工作中非常严格认真细致,不容丝毫马虎懈怠,有时有了搞清一个问题,常常通宵达旦;在生活中,他又像个和蔼的老大哥,经常同徒弟们开玩笑。“为了工作,师父经常自掏腰包买工具”徒弟吴伟道,“王师毫无怨言,放弃了很多节假日和礼拜天,这种精神我非常敬佩”同事韩士雷说。 

  他带出的70余名徒弟,有的走上领导岗位,有的成为采油厂中坚技术力量。在新带的30多名徒弟中,装备公司苟波获得2017年延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詹深鑫被评为2017年度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苟波和下寺湾采油厂张永安获2018年甘泉县工匠。截至目前,“王海荣创新工作室”累计研发各项专利20余项(小改小革及创新成果100多项)。 

  “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光阴而悔恨”。王海荣只是一名普通油井修井工人,他甘愿一直专注于一件事,在小小的技改中全力以赴。也正是因为一大批像王海荣一样的岗位“工匠”,成就了延长石油不断进步的百年基业。(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