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3年前陕北腹地一个小村庄里人拉肩扛、土法上马,到广袤高原上数字化油井星罗棋布;从日产原油300斤到千万吨级稳产11年以上;从单一的原油产业链到配套产业同步挺进,跻身全国十大油田行列,一百余年里,历史的标尺丈量着一代代延长油田人厚积薄发的决心与梦想。
改革开放40年来,政策调整、两次重组,注水开发、强身健体,科技增效与管理增效“两条腿”走路,延长油田向精细化、标准化、专业化加速迈进。尤其是2005年重组以来累计生产原油11275万吨,是前100年总和的2.7倍,走出了一条转型升级、内涵式发展之路,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零突破”缔造“石油之光”
2018年3月26日,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七里村采油厂“老一井”的原油,被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赠送给上海期货交易所,见证中国第一支原油期货启程远航。现场响起持久掌声。“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弘扬100多年前发源于陕西延长的民族石油工业自强不息精神......”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刘士余激动致辞道。
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延长油田用一个个来之不易的数字孕育着创新的“火种”。
1907年7月29日,“延一井”钻至214尺出油,中国人的石油梦从此走进现实,填补了中国陆上不产石油的空白,10月中国陆上第一个油田炼油厂--延长炼油坊竣工投产,1920年第一批中国石油产品商标面世,1935年5月,中国石油史上第一个党支部成立,支援革命前仆后继,开启中国最早的油井爆炸增产实验、水力压裂实验、润滑油生产。1939年运送钻机及一批熟练工人在老君庙钻成1号发现井,从此揭开了玉门油田开发的序幕。随之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里,延长油田陆续向大庆、长庆等各个油田输送技术人员千余人。“埋头苦干”,1944年毛泽东为延长油田的亲笔题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延长油田人责无旁贷担当起奠基者的重任。1997年,国务院将延一井列为“中华之最”。
2011年4月,中国第一口陆相页岩气井在下寺湾采油厂点火成功,这是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气成果全球唯一的陆相页岩气交流项目,“天然气之父”戴金星评价“延长的突破是国内第一,乃至世界第一”。
千磨万击还坚韧,“磨刀石”上采原油。延长油田在岩石硬度0.5个豪达系以下的油层上开采出千万吨原油的报告在世界石油能源化工大会上备受瞩目,成为克服特低渗油藏开采世界级难题的油田之一。
2013年,91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李德生第三次踏上延长油田这片热土,站在延一井旁深情地当起了解说员:“延长油田代表着中国石油工业零的突破,为中国陆相生油理论的发源地”。
“两条腿”走出改革“康庄道”
历史铸就精神,梦想引领事业。从油田发展脉络中不难看出,管理和技术的创新与改革是其发展的两项重要支撑。
1978年以来,延长油田首次打破“大锅饭”调整职工工资,办学培养专业人才,因地制宜联合开采。
1985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县办钻采公司,直接带动了陕西能源工业发展的“新速度”。在国家和陕西省量身定制“以油养油、采炼结合、滚动发展”方针指导下,大刀阔斧进行体制改革,2005年一举整合陕北原油生产企业为23个采油厂,2017年又实现了23厂合并为13厂,压缩直接投资10亿余元。
尤其是近年来,在集团公司领导下,油田正视问题直面改革,以产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薪酬改革、车辆改革和全员竞聘上岗。在扁平化管理改革中,组织机构相应减少59%,节约投资和费用21亿元、盘活资产4亿元。每年设定改革“标尺”踏实踏稳每一步。2016年9项改革“落地”,2017年8项改革发力,2018年“两改革一通道”加速,“换血、输血、造血”同步进行,生产力和资本进一步释放,2017年油田吨油完全成本创油田重组以来最低值,企业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
在管理中,突出低成本经营高质量发展,从生产到后勤的全覆盖过程控制,优化成本考核机制,年均节约亿元以上。质量监督中心高标准、高起点,全过程跟踪、全覆盖监督油田勘探开发中的所有项目及作业质量。从常“亮剑”到亮“长剑”,油田迈出了质量增效常态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市场化的重要一步。
同时,重组以来,油田不断突出技术指导生产的核心作用,在资源空间缩小、油层品味下降、油井老化严重情况下,探索规律对地质地层再认识,精细化勘探和项目区建设,扎实推进“三年注水大会战”,优化产能布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深层勘探技术、延长油区千万吨级大油田持续上产稳产勘探开发关键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自主设计完钻第一口致密油和浅层大位移水平井,以特色技术为中心的核心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为中心的配套技术逐步走上“快车道”。
实践证明,改革带给油田和职工的是希望之路,是长路和大路。
红色油田启动“新引擎”
步入新时代,延长油田不仅着眼于破解当前难题,更着眼长远,把千万吨稳产20年以上,党的引领更强、企业发展更强、职工幸福感更强作为新百年的奋斗目标。
为了突出党在油田的政治核心作用,油田党委不断巩固和发展集团“531”和油田“6363”示范基地的创建;紧盯“关键少数”,建立起领导干部岗位责任制标准体系,落实警示教育,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在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中为陕西国企贡献了“范本”。
2013年油田公司全面启动以“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发展延长、奉献社会”为核心的“党建文化管理工程”。致力于建设学习型企业,实施全员培训、全员竞聘、“三项机制”,持续推进岗位“创模”系列活动。建立降本增效与职工薪酬挂钩奖励机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激发内生动力。被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列为国企党建、文化的典型案例,油田已成为陕西国有企业党建、文化改革创新的领跑者。
伴随着发展的步伐,油田始终不忘振兴革命老区。重组以来,拉动延安、榆林两地的经济发展,支援地方建设、改善公共设施、投身扶贫开发、参与社会救援、扶助公益事业,年均缴税占延安税收80%以上、榆林3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00多亿元,带动社会就业20万人,修建企地共用道路、电力线路绕地球一圈有余,书写了百年油田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沿初心出发,沿梦想起航。进入新时代,油田重任在肩,一张构建人、井、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新型能源蓝图,正在黄土高原展开恢弘画卷……(梁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