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8月,遥远的南美,桑巴舞的故乡,里约奥运会正在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人们一次又一次被那些强健有力的肌体和运动健儿所创造的奇迹吸引。同样,镜头拉回到我们身边,在我们的百年油田,基层技术体系建设正在为油田可持续发展强筋健骨,并闪烁着令人惊异的创新之光。
如今,延长油田的技术体系正在为百年油田长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中基层技术部门作为油田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油田技术体系建设的最前端。为此,我们走进延长油田子长采油厂,通过在油区的所见所闻,得以探究该公司强化基层技术体系建设,推动油田健步前行的印记!
重心下移 选强配齐基层技术岗位
“把基层作为第一岗位!把办公桌搬到生产现场!把问题消化在一线前沿!”随着油田技术支撑体系的启动,一股清新之风、实干之力在子长瓦窑堡油区蓬勃翻滚。
顾名思义,支撑,必先建立坚强灵活的架构。而油田公司设计的三级技术支撑体系正是立足油田实际,在借鉴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建设自身的技术架构。子长采油厂瓦窑堡油区在体系建立之初,按照三级技术体系的运行模式总体思路,多措并举,力求将技术工作推向公司设计的轨道上。
2012年7月,油田区结合技术力量基础和生产实际,成立了勘探开发研究所,职能主要是负责中长期规划、勘探开发部署、设计方案编写、科研攻关等,与勘探开发科分工明确,重点突出研究科研攻关职能。随后,由技术负责人牵头,对基层技术力量进行了持续半个多月的深入调研摸底。在此期间,技术负责人带领科长、所长与一线工人座谈,与技术岗位人员交流,与班组长谈话,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摸清了油区技术工作状况。以此为基础,立足于技术驱动发展,形成调研报告,一次性为六个采油大队、油田工程作业大队以及中山川联合站组建了技术组,形成了专人专岗,各负其责的局面。过去被认为可有可无的油田基础技术工作,如油水井数据采集、作业质量监督、水质监督、油水井动态分析等基层技术工作,第一次在油田发展环节上真正确立起自身的基础地位。
2014年6月,原采油厂又抽调机关技术干部为6个采油大队配齐了专职技术副队长,主要负责站点运行管理、技术组管理、落实采油厂技术政策等工作,成为基层队站的技术带头人。之后,该厂26个采油区队也基本配齐了专职技术员,主要负责指导和执行区队技术工作,收集第一手资料,推进技术职责坐上“直通车”,直接落实到基层班组和各个岗位。至此,油区“技术体系”初步形成。
与此同时,通过内部盘活,抽调分散在非技术岗人员、机关技术员下基层、大力开展业务培训,基层技术力量更加充实,改变了以往“头重脚轻”,技术人员在机关冗余,基层缺乏,一边倒的局面。机关技术人员压缩至24人,基层技术人员扩编到92人,技术支持体系结构更加合理,工作职责更加明确,技术人员抛开繁杂现场工作,专心技术研究,各类技术人才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真正形成了下肢强健、腰身精干的科学结构,为技术工作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
热情迸发 支撑体系活力焕发
基础的力量是无穷的,技术的空间是无尽的。近年来,油田公司积极推动技术力量向原油生产一线延伸,有力支撑了油井管理和生产运行。通过对区队长、站长、采油工、技术员在油井计量、维护保养、操作规范、示功仪应用等方面进行大量的培训,技术力量更贴近基层、贴近油井,保证了基层技术体系高效运转。
2014年,史家畔采油大队在没有新井开发的情况下,紧紧依托技术力量,对油井逐井进行功图、液面测试,并有针对性的通过洗井、检泵、调参等措施,全年生产任务主动,超额完成原油生产任务1017吨。
一个健康的支撑体系必然是一个主动的、内部充满活力的肌体。通过对史家畔采油大队技术经验的总结推广,当年对全厂各个生产单位过去“重原油生产,轻技术”的老观念形成了强烈冲击,基层技术观念逐渐转变。这种气氛甚至辐射到普通一线职工,一个关心技术、依靠科技的良好氛围正在悄然形成,职工们纷纷要求在各自岗位了解技术、学习技术、应用技术。
之后,各个大队、班组也抓住机会,趁热打铁,积极开展通过技术人员对采油工由地面管理向井下发展的反复培训,采取导师带徒、技术练兵等方法,采油队上下“重油轻水”思想明显改善,技术人员业务水平大幅提升,促进了技术人员自身和普通职工的技术意识、能力的双向提升。培训中,各个大队、区队、班组,针对基层专业技术队伍特点,结合岗位特点,以规范操作、更新知识、提高能力为重点,分专业、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培训,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业务能力。从此,一个个充满活力与热情的基层技术单元深刻影响着油田的角角落落。
同时,在基层站点建立健全了站点维护运行制度,人力物力投资向注水倾斜,巡查考核力度大幅提升。功图、液面测试有效地指导了躺井修复。各采油大队技术组主动要求配置测试设备,自主开展停躺井恢复,定期开展注水井洗井。在技术工作的推动下,该厂涌现出一批“小小发明家”,2015年累计上报小改小革10项,上报油田公司7项,提出合理化建议15条,并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监督考核 确保体系科学规范
面对整个油区形成的“重技术、学技术、用技术”良好局面,油区技术领导没有沾沾自喜,没有满足不前,从一开始就冷静引导和规范基础技术工作,从监督考核职能抓起,推进支撑体系科学规范发展。
从前“下达作业任务、派出工程车辆就完事”的现象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全过程参与,技术人员从管柱丈量、入井材料质量把关入手,确保数量符合设计,不断提升坏井修复监督率、旧井挖潜有效率。同时,各个技术组也配齐了化验设备,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考核。此举效果立即显现——中山川联合站投运以来水质首次达到油田标准,其他站点水质均有所提升。
一线在行动。相当于控制中心的勘探开发科主动适应新情况新局面,全面实行巡井制,抽出厂技术人员深入一线工作现场,对各个大队技术组的测、固、射、压的监督和作业情况进行抽查。这种多层监督进一步促进了作业质量提升。最能说明情况的是2014年、2015年采油厂低效井比例均在3%以内。正是这些科学的规范和引导措施,推动油区支撑体系从一开始就在科学轨道内健康成长。
从基层做起,从基础开始,从点滴开始,透过油田公司子长瓦窑堡油区技术体系建设的点点滴滴,我们看到了一个从油田公司到基层井场、到作业现场的技术体系正在逐渐长成,一个四肢强健有力、动作灵活自如的肌体正在茁壮成长。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以强力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延长油田,一定会在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健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