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水,明日的油。”在油田生产一线,这八个勒石为铭的大字格外醒目。随着油田公司新一期注水三年大会战拉开战幕,注水工作已经成为各采油厂的“一把手工程”。为做好精细注水、科学注水这篇大文章,近年来,杏子川采油厂与具有丰富水处理经验和深厚技术积累的省石化院密切合作,成功实现了油田长期稳产增产,创造了集团内部院企合作、互利双赢的典范。
注好水:让进入地下的水干净达标
在杏子川采油厂郝859撬装站,记者看到,刚刚送到该站的油层采出水显得色黑而浊,经过撬装站加药沉降等一系列工艺处理后,就变得十分清澈。这样的水注入地下,不仅可以提高地层压力,提高油井采收率,还能有效防止地下水污染。
“在我看来,注水首先要‘注好水’,确保水质达标,否则无疑饮鸩止渴。”省石化院水处理运营管理中心主任何长明说,水质分析是注水工作的“眼睛”,只有眼睛亮了,才能对症下药,避免发生误诊,造成不良反应。而在水处理方面,长期专注此道的省石化院可谓底蕴深厚,其下属的陕西省工业水处理研究中心,可生产包括清洗剂、阻垢剂、杀菌灭藻剂、絮凝剂等十多个大类百余种产品,并拥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水处理化学品配方技术。这些产品和技术,对油田精细注水、科学注水来说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2012年,杏子川采油厂大量注水站点和郝家坪、河西沟、墩也等几座联合站相继建成投运,但因现场运行操作人员严重短缺,新建成的注水站点不能正常运行,时注时停,科学注水无法保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当年5月该厂与省石化院达成合作,将部分技术含量高的注水站点委托其管理,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确保注入水质达标。
何长明介绍说,省石化院与杏子川采油厂的合作,采取了注水联合站、撬装站水处理总承包模式,将水质监测、药剂供应、设备维修维护保养、人员管理、技能培训、技术服务综合管理有效融为一体。进驻杏子川前后,他们在当地井场取了1500多份水样,送到省石化院水处理所进行分析,并对照采油厂的注水指标选配药剂。药剂配送到现场后,由水处理运营管理中心分发到各区队和联合站,并根据水质变化严格控制药剂使用量。
与此同时,在省石化院的帮助下,杏子川采油厂还建成了6个联合站化验室和3个撬装站化验室,培养了30多位技术过硬、持证上岗的化验人员,硬件和人员素质有了大幅提高。在郝家坪联合站化验室,记者看到,该化验室布置得规范整洁,不仅配有颗粒粒径中值计数器等精密设备,而且PH值、含油量、悬浮物等10多个指标都做到了分区测定,药剂存放也十分严格,为“注好水”提供了有力保障。
通过三年多的深度合作和高效运行,目前,杏子川采油厂不仅实现了采出污水的全部达标回注,还为邻近采油厂和榆能化污水处理分担了压力,注入水质合格率更是从2012年初的不足50%达到现在的85%以上,成为油田公司精细注水的一个标杆。
注够水:做细做实现场管理是关键
水质有保证只是其一,能不能按设计要求注够水,对注水效果影响很大,而这里的关键,就看现场管理是否到位。
在位于安塞建华寺镇的省石化院水处理运营管理中心机关,记者看到生产调度室墙上有一幅巨大的注水情况统计表,各区队每天的注水量、全项目部每月的注水量写得明明白白,现场任何重要变化都逃不出数据的“法眼”。
何长明告诉记者,为了做细做实现场管理,省石化院对注水站的人员、卫生、台账、生产、安全和设备等进行过多次全面综合大整顿。通过加大检查频率与处理力度,组织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操作考试,现场打分、现场纠错,使得人员素质、业务水平、工作态度等明显改善,各类台账(报表)填写认真及时,安全生产意识和设备完好率也明显提高。
不仅如此,省石化院还严把人员招聘关和考核关,使员工薪酬与注水量挂钩,提倡全方位自由竞争,形成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健康用人机制。目前500多名员工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到80%以上,并且始终保持了5%-15%的淘汰率,团队精神面貌、专业水平和工作效率等受到合作方的多次肯定。
记者从杏子川采油厂了解到,经过近年来与省石化院富有成效的注水合作,该厂所属区块的地层压力已从2010年的4.91Mpa上升到2014年的5.89Mpa,恢复到原始地层压力的70%;油田两个递减率也逐年下降,2014年自然递减率比2010年下降了4.2个百分点。同时,注水开发的成效也逐步显现,接近六成的注采井组都实现了增产或稳产,以往由于增产措施不足导致的年初掉产问题也彻底解决,为该厂稳保80万吨的年产量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长明说,省石化院与杏子川采油厂形成的石化院承包,采油厂监督考核,双方共管双赢的注水合作模式,已经引起其他不少采油厂的兴趣。目前,他们正在积极拓展注水承包市场,并已与西区采油厂等达成合作,希望将来能越做越好,为全油田的精细注水、科学注水再立新功。(记者胡利强任柏林通讯员张一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