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行一点的人都知道,搞科研往往十年磨一剑,但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必须只争朝夕。在西北化工研究院,随着近十年来潜心开发的多项重大科技成果进入收获期,今年该院正在全力加快成果产业化和项目实施,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不断优化生产运营,严控生产成本和采购成本,增收节支正在取得显著成效。
硬功夫闯出了大市场
俗话说得好,技术领先一小步,市场领跑一大步。作为业内有名的催化净化剂研发生产企业,怎样打好产品和技术服务这张“王牌”,使其效益最大化,成了考量西北院决策层智慧的一道大题目。
西北院催化净化实验室
为此,近年来该院从科技研发入手,以创新的技术和过硬的质量不断优化产业链,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研制出的催化-净化类产品在同类化工产品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这些产品不仅在集团内部市场被广泛使用,还畅销往中石油、中石化等全国大中型石化企业,部分净化剂产品更是远销欧洲各国及台湾等地区。去年,西北院催化剂产业保持了逆势增长的良好势头,产品销售稳步增长,全年共销售催化、净化剂1.21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5亿元。其间,该院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运行,有效提高了催化、净化剂的生产效率,增产效果明显。除了狠抓技术,营销更要下大功夫。“产品的好不光是体现在质量上,更是要让市场说好,因此,院里创建了‘拳头产品’+完善服务的销售模式,而对于重点推广的产品,更是由院领导亲自带队跑销售。可以说,院里取得的成绩既离不开‘技术手’也离不开‘销售手’,只有这两只手配合好了才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西北院经营管理部部长屠约峰说。
与此同时,该院以煤基天然气技术和高浓度废水废固资源化清洁利用技术为抓手,抢抓市场机遇,加快实施了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为全院培育开发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2013年实施的山西聚源公司的焦炉煤气合成天然气项目,在完成国家支撑项目的基础上,实现了当年验收、当年推广,并在次年见效,为目前焦炉气制甲醇企业提供了产品调变的选择方案。“这个项目投用后,客户不仅不用额外花钱处理此前难利用的焦炉气,而且还能赚钱。用客户自己的话说,一个小时赚2万,一天就能为他赚得一辆奥迪车。”西北院科技发展部部长房根祥不无自豪地说。
不仅如此,由该院提供技术支持的广州某企业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建成后将会成为采用国内自主研发技术的第一套煤制气装置,其投资成本较国外同类项目显著降低。房根祥说,他们将以此类项目作为转型升级的新契机,力争实施3-5个以自有技术为核心的工程总承包项目,带动全院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及安装、催化剂产品、电器仪表等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实现营业收入稳中有增。
此外,令人倍感振奋的是,西北院还有一批重点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将为该院未来增长奠定坚实基础。如可用于生产医药中间体的氢醌合成技术,以及可用于生产高端电子封装材料的特种酚醛树脂合成技术,这两项重大技术预计“十三五”期间将为该院带来9个亿的收入。
精细管理力挺节能降耗
在科技和市场挖潜的同时,西北院对一线生产也做到了“锱铢必较”。屠约峰介绍说,对于他们一线生产部门来说,节能降耗是贯穿全年的主旋律,每年也都会制定相应的消耗指标。旧设备能用就用,绝不购买新的,同时也实行修旧利废,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西北院山西聚源项目现场
在该院位于临潼的催化剂生产车间里,记者发现地面打扫得非常干净。“我们的飞灰都是不能出车间的。”西北院控股的元创股份公司生产技术部经理邓卫民说,“飞灰对我们来说也是原材料,在生产催化剂的过程中肯定有损耗,而这些落在地上的飞灰经过处理,完全可以重新当作原材料去制作产品,这一举措也可以省下不少钱。”
在库房里,记者看到了摆放得整整齐齐的吨袋,一问才知道这里面装的就是待运走发往客户的催化剂成品。“原来我们是用铁桶装这些成品,后来为了节省资金慢慢改成了铝桶,最后就改成了编织袋,别看只是一个小举动,却能省下一大笔钱。”邓卫民说。
据了解,节能节支作为西北院一直以来坚持的常态化工作,不仅是经济目标的考核内容,同时也是奖优考核的重要手段。今年,该院提出的三条节支措施得到了全院上下的一致认可:一是从管理上严抓,在今年的会议、招待、办公、差旅和车辆五项费用上要实现节支43万元,相较去年总体要下降5%;二是在技术的进步与改进方面,淘汰高耗能的电器、电机、机泵类设备,优化节能工艺的同时创造新的增收点;三是由工会听取职工上报的合理化节能增收建议,予以采纳者根据等级奖励100-500元,产生的效益也按比例进行奖励。
不怕过紧日子,就怕过不好紧日子。目前,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该院正在广泛开展各类增收节支活动,以增强干部职工攻坚克难的信心,并积极倡导勤俭节约、杜绝铺张浪费现象,在全员中形成增收节支的良好氛围。(记者班宇轩胡利强通讯员吕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