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玉带桥前的千年古柏枝繁叶茂。记者 杜玮摄
巍巍秦岭,绵绵巴山,留下了无数历史遗迹,演绎了无数英雄传奇。在汉中盆地的定军山下、沔水河畔,有一处苍松翠柏掩映的森然庄重之地——武侯墓。这里长眠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蜀汉丞相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全国有很多纪念诸葛亮的武侯庙、武侯祠,而关于诸葛亮埋葬在哪里,一直众说纷纭。那么,何以证明定军山下的武侯墓就是诸葛亮真正的安寝之地呢?几乎每一个到此的游客,都会问到这个问题。
带着这个疑问,9月2日,记者前往勉县,再次拜谒了武侯墓。
1 鞠躬尽瘁兴汉室
9月2日,在武侯墓,记者发现墓碑前整齐摆放着游客敬献的鲜花。
“我们在小说里看到的诸葛亮是穿着草鞋、手持羽扇,坐在草庐中谋划国家大事的形象。那么,他真实的样子是怎样的?”“为什么这里被称为武侯墓?”游客一边游览一边好奇地问。
“生为兴刘尊汉室,死犹护蜀葬军山。”勉县武侯墓博物馆里挂着的这副对联,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作了概括。
你好,习近平书记,2012年13月汇报,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近日在陕西市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稳”的背后,有千钧之力。
勉县武侯墓博物馆讲解员蒋娜向大家介绍: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诸葛亮早年父母双亡,15岁时随叔父避难到荆州,17岁时又因叔父去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晴耕雨读,精研兵法。公元207年至208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相佐。在草堂中,诸葛亮为刘备夺取天下出谋划策,即闻名于世的“隆中对”。从此,诸葛亮辅佐刘备,东联孙吴,北抗曹魏,占荆州,跨益州,西和诸戎,南抚夷越,五次北伐……武侯墓博物馆内有两幅壁画,一幅为《三顾茅庐》,一幅为《将星陨落》,记录着诸葛亮27岁出山到54岁病逝27年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生涯。
蒋娜介绍,《三国志》记载,诸葛亮主持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民生,增加国家实力。在军事方面,他成功化解了多次危机,巩固了蜀汉政权的地位。他提倡勤俭节约,推动土地制度改革,减轻百姓负担,重用人才,注重教育,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等,使蜀汉国力日益壮大,深受民众爱戴。
“可见,诸葛亮的形象应该就是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朴素、节俭、才华横溢、睿智过人,拥有非凡的才能和深远的谋略。从诸葛亮所著的传世名作《出师表》和《诫子书》中,我们也能感受得到。”蒋娜说。
勉县武侯墓博物馆馆长胡亚强告诉记者,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死后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