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大华纱厂的前世今生——西安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工厂

来源:西安新闻网 作者: 2021-10-19 16:52:16

“大华·1935”文化艺术街区。(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内展出的老式织布机。 (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旭东 摄)

西安新闻网讯  一面斑驳的青砖墙上,一棵苍劲的老树下,一扇褪去颜色的铁门中,都藏着岁月的记忆。

穿过题有“长安大华纺织厂”门匾的老南门,仿佛走进时空隧道:一边是宁静、高大的古老厂房,静静讲述着历史的故事;一边是时尚、现代的文化艺术街区,展示着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

这里,是西安市太华南路251号;这里,是始建于1935年的大华纱厂,西安当时仅有的具有现代规模的机器纺织厂,也是西北地区最大的纺织厂之一;这里,是“大华·1935”,古朴斑驳的外衣下拥有着朝气、绚烂的内心,是近年来声名鹊起的大西安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坐标。

以纺织机为武器支援抗日前线

走进以大华纱厂织布车间厂房建筑遗存改建的西安大华博物馆,那些定格的历史记忆瞬间被打开。漫步其中,大华纱厂的前世今生历历在目……

1939年10月11日,长安大华纺织厂的职工像往常一样在厂里上班,没人会想到,一场灾难正等待着他们。

午后1时许,天空中传来飞机引擎的轰鸣声,厂内的工人们还没有反应过来,12架日机就出现在厂区上空。伴随着尖啸声,炸弹、燃烧弹顷刻砸了下来。霎时间,原本整齐的厂房转眼化作烈火中的残垣断壁,繁忙的厂区变成了人间地狱。

在这次轰炸中,大华纱厂工人死伤40余名,棉花烧去25000担,两座食堂、60多间房屋被炸毁。在大华博物馆里展示的老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生产车间被轰炸后只剩下钢架结构的厂房。

到了1941年,大华纱厂又先后两次遭受敌机轰炸:5月6日,大华纱厂内外共落炸弹20余枚,炸毁拆包机1部,燃烧棉花5000余斤,炸毁工人食堂一栋;12月2日,敌机又至,在厂内投燃烧弹4枚,击中棉花仓库,烧毁棉花1465包,损失约计旧币百余万元。

日军为什么要再三轰炸大华纱厂呢?

西安大华博物馆馆长张超告诉记者,长安大华纺织厂建成投产一年后,创建扩产的辉煌才刚刚开始和展露,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在后方实行花纱布战时军事统制。大华产品除少数供应民用外,其余70%-80%供应军需,数量每月3万匹,有效地支持了前方的作战。1939年至1942年间,大华每月贡献抗战军需约值旧币70万元以上,以此计算,一年贡献抗战军需约值旧币800万至900万元。

正因如此,大华纱厂由一个民营纺织企业成为日军觊觎的军工企业,从与日本的商业竞争中走向了两国战争的最前沿。

日军前后共计3次有预谋的大轰炸给大华纱厂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仅仅机器设备就损失旧币数百万元之多。在中共工厂组织领导下,大华纱厂将剩下的机器紧急搬进深山内,其生产的军需物资仍然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日夜工作的大华员工都知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此时的他们要用纺织机为武器,与前线战士共同战斗。

西安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工厂

“大华纺织厂不仅有着悠久的建厂史,而且有着光荣的工人运动史。大华纺织厂是西安地区党组织建立最早的工厂,也是西安工人运动的发源地。”张超自豪地说。

走进大华纱厂旧址,原来的生产车间侧面立着一块石碑,清晰镌刻着“中共西安大华纺织厂总支部旧址纪念碑”,背面的文字记录着大华纱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情况。

1938年春,中共西安市工委职工委派委员王若望到大华纱厂,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王若望利用工人上下班在厂外吃饭的时间和他们聊天交朋友,以挑着筐子到工人宿舍收破烂为名给他们送去宣传抗日的进步书刊,用各种形式启发工人觉悟,并在他们中先后发展张荣、张志学等人为党员。

不久,张荣、张志学在织布车间建立了党小组和读书会。4月,大华纱厂党支部成立,张志学任支部书记。5月,细纱车间党小组成立,白桂荣任组长。6月至7月间,筒子车间、机修车间的党支部相继建立,这样,大华纱厂党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建立起来了。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华纺织厂的工人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罢工运动、复工运动和护厂斗争,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和工人阶级地位改善,进行了一系列不屈不挠的斗争。”张超说。

当时,大华纱厂党组织以宿舍为单位成立读书会,组织工人开展读书活动。他们创办了名为“努力三日刊”的墙报,进行抗日宣传;还成立了歌咏队,由党员白桂荣负责,吸收各车间的积极分子参加,经常为本厂工人和周围群众演唱救亡歌曲《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有时还到医院为抗战伤员进行慰问演出。

1941年1月,因遭国民党特务破坏,大华纱厂党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49年5月,大华纱厂地下党恢复了活动。

工人英勇护厂迎接西安解放

大华博物馆里,有一座缩小版的安定门模型,还原了西安解放时人们的喜悦。当年,解放军就是从此门入城解放西安的。

“西安解放前,国民党反动派们对失败的命运心知肚明,就派了工兵来大华纱厂安装炸药,要毁掉厂子,留给解放军一个不再有生产能力的烂摊子。”张超对那段历史颇为了解。

在博物馆的展板上也清晰记载着:“1949年5月初,西安解放前的半个月,胡宗南计划撤退前在发电厂、火车站、大华纱厂、面粉厂等重要部位安放炸药,破坏西安的工厂和交通。得知这一情况,中共西安市工委研究商定了应对保护办法,上下都作了紧急部署。大华纱厂也是胡宗南计划要破坏的目标之一。为防止国民党特务及工兵的破坏,大华纱厂地下党按照市工委指示,迅速组织了工人纠察队,分班日夜巡逻,加强戒备。”如今,在大华博物馆,展示着工人纠察队的袖章,铭刻着这段令人难忘的历史。

1949年5月20日,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在夺取咸阳、强渡渭河后,向西安进发。大华纱厂也面临着黎明前最黑暗、最紧张的时刻。

在张超的讲述中,那段历史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5月20日清晨,胡宗南余部20余人,带着炸药包,企图闯进大华纱厂进行爆炸毁厂。工人纠察队迅速在厂南大门阻挡。胡宗南余部强行将南门的侧门炸开闯进厂里,寻找发电机等目标。工人们不顾个人安危,与胡宗南余部周旋。最后他们只炸毁了小部分水泵房后就匆匆逃跑了,发电机等核心部位被保住了。

大华纱厂工人英勇护厂,迎接西安解放。

70多年过后,这段辉煌的历史仍旧在岁月的积淀中闪闪发光。在大华博物馆里,工人英勇护厂迎接西安解放的故事被刻画在展板上,人们在今天可以清晰感受到当年胜利的喜悦。古城在激荡,人心在沸腾,火红的五月在欢庆西安的新生。

凤凰涅槃 纺织厂“变身”文艺街区

光阴荏苒,时光如梭。当年建造的一座座青砖砌就的高大厂房,肃穆依旧,静静伫立;青砖瓦墙内,曾走过无数大华人辛勤的身影;墙壁上还保留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壁画;雕梁画栋,无不讲述着历史的印迹……

作为陕西省具有代表性的工业遗产,大华纱厂旧址已入选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之一。2014 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第六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大华纱厂”,镌刻着陕西近代工业文明发轫的深刻印记。经历80多年的风雨,它见证了西北民族工业的艰难创业,见证了西安的解放和民族工业的新生,见证了不同时代留下的生活印记。上世纪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申请政策性破产。依托西安曲江新区、曲江大明宫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在对大华纱厂工业遗存实施“整体保护、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大华·1935项目应运而生,至此,大华纱厂成为供人们纪念一个时代的符号。

“大华·1935”,一个旧的空间里,诞生出崭新的世界。历史感保留在街区的每个角落,随处可见的金属雕塑和涂鸦墙充满创意。如今,从前的纺织厂华丽“转身”成时尚、前沿的文化艺术街区,成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典范。

闲坐在上世纪90年代的锯齿天窗下,呷一口美味的咖啡,感受着“怀旧氛围下的时尚消费”;走进80年代的厂房中,看一场先锋话剧,体验着“历史与现代文明的碰撞”。文化艺术中心、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城市文化活动中心融为一体,“网红”餐厅满足了无数老饕的“舌尖之旅”;小剧场里的青年戏剧作品展演成为文艺青年最喜爱的“文化盛宴”;一场场当红偶像的音乐会、演唱会让全国各地的“粉丝”们慕名相约;浓厚的工业风和时尚的现代风结合在一起,一情一景,一草一木,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来这里拍照“打卡”……

承载历史记忆的老厂重新融入当代的生活,创造性地破解了传统工业破产改制后走向新生之路的课题,衍生出多种业态并存、融合发展的新事业。就如同大华博物馆入口处,那幅由老式的织布机零件拼装而成的凤凰图样,长安大华历经80多年的风雨沧桑,涅槃重生,迎来华丽转身!■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文艳

责任编辑:闫玉平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服务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CopyRight 2020 wwww.joyhua.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陕西锦华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05010893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