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
近日,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进行科学的、全面的文艺评论,发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这为坚持社会主义文艺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文艺评论全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同时,这也对文艺评论工作者提出了问题:进入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是否已经做好准备去迎接更大挑战,是否已经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新的文艺评论、更好地担当作为?
基于这些问题,文艺评论工作者应提高认识、提升自身素质,并深入思考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应思考如何坚持正确方向导向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文艺评论工作作为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必须把好方向盘,肩负起抒写伟大时代、讴歌祖国、讴歌人民、弘扬真善美、批驳假恶丑等伟大使命。从这个角度讲,文艺评论工作者必须勠力同心,严谨慎重地开展文艺评论工作,凝聚更强大合力。换言之,文艺评论工作者要敢于批评、勇于批评,有建设性地开展文艺评论;把握时代脉搏、弘扬时代精神,用真诚有力的文艺评论促进文艺繁荣。同时,在对文艺作品进行鉴赏和解读时,应摒除外在因素,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尊重艺术规律和美学原则,用专业的、学术的眼光去发掘文艺作品的美学价值、思想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什么就说什么,不浮夸、不矫饰,在写出自身独特感受的同时,有效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发挥文艺评论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作用,保证其能够长久而稳定地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
其次,应思考怎样担当作为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珍惜自己的社会形象,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不为一时之利而动摇、不为一时之誉而急躁,不当市场的奴隶,敢于向炫富竞奢的浮夸说“不”,向低俗媚俗的炒作说“不”,向见利忘义的陋行说“不”。敢于说出这三个“不”,反对急功近利、低俗炒作、无底线娱乐等文艺界乱象,做好“剜烂苹果”的工作,就是当下文艺评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文艺评论界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等不良现象,正视部分文艺评论工作者不敢讲真话、毫无批判精神等问题,坚决抵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利益至上”、唯利是图的做法。同时,还必须不断反思自己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文艺评论,拒绝为低俗庸俗媚俗作品摇旗呐喊,不怕得罪人、敢于说真话,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进一步增强自身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以奋进者的姿态创造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业绩。
再次,应思考如何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评论建设的问题。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者需要强化理论与业务学习。一方面,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不可产生傲慢心理,出现“一叶障目”之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道路和方向,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推动文艺评论与时代同步伐,深刻反映伟大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另一方面,应开阔视野、不断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不是固步自封、闭门造车。应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努力创作出适应时代发展、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思想性和长久价值的作品。
最后,应思考如何建强用好文艺评论阵地的问题。互联网时代,建设文艺评论阵地必须扩大正能量的覆盖面,开拓主流文艺评论的新空间。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每一个文艺评论工作者都应主动参与到建设文艺评论阵地的工作中,用好网络新媒体评论平台,推动专业评论和大众评论有效互动。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应把文艺评论工作纳入繁荣文艺的总体规划,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抓落实上,为每一个有志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人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坚实的后盾。
回望建党百年来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的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展现时代风貌、传达时代精神并具有深刻人文价值的文艺作品,能够催生出同样有价值、有深度、有历史意义的文艺评论。反过来说,优秀的文艺评论,也能为文艺工作者提供参考、指明创作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自觉担当起文艺评论的责任和使命,推动文艺评论与文艺创作彼此借力、相互砥砺,让怀有雄心壮志的文艺评论工作者在新时代整装再出发,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坚实的精神基础。
(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闫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