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鲜明主题,并指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时代创举,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取得的根本成就。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共产党人高高擎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指引中华民族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创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社会条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站起来”是“富起来”的基本前提,“富起来”为实现“强起来”打下坚实基础、为“强起来”提供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与后劲,三者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越来越坚强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我们在新征程上初心弥坚、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的道路自信来自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的丰功伟绩,来自于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综合国力由弱到强,中国面貌由废到兴,无可争辩地表明,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指引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我们的理论自信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永恒信仰,又源自于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以及其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指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符合国情、党情、民情且引领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科学理论。我们的制度自信源于自身优越性,历史和人民高度一致的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人民性特质、社会发展迸发出的活力和创造力都不断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我们的文化自信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淀与创新,它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靠保障、构筑了精神支柱,将继续指引着我们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前进。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建设是根本,要推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创新劳动资料、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建设是保障,要通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经济活动规范管理、加强群众文化活动规范,促使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文化建设是灵魂,要加快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精神力量、提供智力支持,让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不断涌现。社会建设是条件,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要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总的来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是应对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新挑战的历史需要,是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谋划,也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体现。
(樊小贤 作者系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闫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