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旬邑 >内容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乘“三变”改革之风 扬农民致富之帆 肃州区“三变”改革为乡村振兴添活力

作者: 2020-07-17 16:58:17

11

肃州区铧尖镇高标准装配式钢架大棚小区 赵增林 摄

本报记者 杨 阳

通 讯 员 李思琪

近日,肃州区铧尖镇集泉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第一届股东代表大会暨成立大会在集泉村委会召开,集泉村67名股东代表参加会议。会议选举了第一届理事长、监事长和5位理事会成员、3位监事会成员。这标志着集泉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实现了村集体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

同样,铧尖镇上三沟村也通过“三变”改革实践,引进酒泉市明大力天水业有限公司,走出了以企业带动村组推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村民的生活好了,钱包鼓了,幸福的“小康路”也越走越稳了。

在明大力天水业有限公司海马泉饮用水生产区,记者见到了上三沟村村民李爱红,穿着干净工作服的她正在整理饮用水桶。长期务农的李爱红不善言辞,却是干活的好手。“农闲时,我们以劳务入股的形式在村上的厂子干活,一天能挣一百元。这既不耽误农活,还有一笔不错的收入,感觉挺好的。”李爱红说。

“公司与农户签订了7年的劳务入股协议,农户占股权比例为0.8%,公司占股权比例为98.87%,村委会占股权比例为0.33%。2019年开始,上三沟村的一些农户就来厂里灌装、搬运、置换桶装水,每人年可收到劳务保底分红3万元以上。村委会将闲置的4亩土地入股企业,每年能收到保底分红2万元。这不仅让农民在家门口获得了稳定的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还满足了企业的用工需求。”明大力天水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付建刚说。

肃州区在“三变”改革中,将闲置的土地变成企业生产经营场所,使“死”资源成了村集体增收的“活”资产。“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也吸引了农户以劳务入股,参与企业发展,享受改革红利。

肃州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程刚华告诉记者,至目前,肃州区119个行政村已完成清产核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和股份量化、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成立等工作。

22

刘喜来采摘西红柿

今年51岁的刘喜来是酒泉巧姑娘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最近一段时间,他每天都在温室里忙着采摘成熟的西红柿,装箱打包准备销售。带动刘喜来增收的酒泉巧姑娘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正是肃州区东洞镇四号村开展“三变”改革的承接主体,按照“支部+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四号村将“三变”改革作为推进脱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通过创办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土地流转、资源开发、扶贫资金入股等途径,在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同时,增加村集体收入,努力实现“企业、村集体、农户”三方共赢。

“我种了6座日光温室,主要是西红柿、西葫芦、羊角蜜等经济作物,1座温室一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总体下来一年可收入十几万元。”刘喜来说。

东洞镇四号村党支部书记秦浩国告诉记者:“至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94户,建设日光温室23座,实现了农户增收、贫困户脱贫,同时增加了集体收入。”

肃州区立足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积极探索“戈壁农业、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林果、特色小杂粮、设施蔬菜+三变”的发展模式,融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改革工作,重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升农村各类资源要素配置和利用率,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今年,全区新增加了76个村推进‘三变’改革,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农民群众入股,达到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程刚华说。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随着“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肃州区广袤的土地上,必能奏响“村富民安”的协奏曲。

责任编辑:赵海燕


 

相关新闻
返回顶部
关于我们 |  招聘信息 |  服务条款 |  法律顾问 |  联系我们 |  投稿信箱 | 
CopyRight 2020 wwww.joyhua.com Corporation,All Right Reserver
陕西锦华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备案号:陕ICP备05010893号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

陕ICP备05010893号